大家好,我叫潘芳迪,2018年进入书院。本科就读于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学习经济和国际关系。毕业后,我在国际组织工作共计一年半,到书院之前在咨询公司工作过三年,现在就职于谷歌中国。工作期间,我深刻感受到世界想了解中国,以及中国需要走向世界的需求,因此对苏世民学者项目非常感兴趣。通过在书院的学习和生活,我更加确定,当初申请时觉得“once in a lifetime experience”的机会给我太多惊喜。
进了书院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完全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自己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就算是之后去国外读书工作了之后仍然每年定期回中国,和国内的同学朋友一直保持联系。然而在同学们对中国的“一万个为什么”面前,大到经济模式各省支柱产业,小到吃饭礼节、各地的民风民俗,我经常会发现自己确实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刚开始在听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想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信息全部倒给同学们,后来发现,这个对话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是,大家对中国的什么最好奇,我从“多说”变成了“多听”,希望能够了解同学们对中国的印象和不解之处。130多个同学来自将近40个国家,大家成长背景、专业领域和工作环境都完全不同,每个人的沟通方式也完全不同。对我来说,书院的一年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跟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书院还会定期组织大大小小的社会实践,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提供机会了解中国的不同地区,不仅亲身体验到经济发展最前沿的真实状况,而且还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实地探索,让我这个中国学者也“惊喜不断”。在回答同学们“一万个为什么”的过程中,我“补习”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在参加书院的各类活动中,我更是看到平日在新闻报道中描述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字变为现实。
02 在书院遇到“措手不及”的时刻,都是我的宝贵财富
措手不及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是四平八稳的,你完全能预料到结果的事情,做起来似乎没什么影响与冲击力。书院的大多数同学都是时刻准备着面对下一个挑战,大家普遍的心态是,当措手不及的事情发生,甚至遇到困境,你准备好了么?如果能够应付好,那一定是一次非常让你难忘的经验,并且会让你的能力得到提升。在书院这个每天都会遇到新挑战的环境中,慢慢地,大家都会变得非常渴求“措手不及”的感觉。
书院的学业压力很大,同时很多活动都是让学者亲自来挑大梁。学者们常年处在overload的状态,如果你本身就很享受这种有点压力向前走的感觉,那么书院会让你更上一层楼。一方面,老师期望同学们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每周的课程不仅有作业,还有很多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在书院里几乎每天都会有各种活动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神秘嘉宾。记得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有机会接待一位重要嘉宾,从知道自己接待嘉宾到见到这位嘉宾总共只不到48个小时,48个小时中既需要完成很多课程的deadline,又要准备有趣的对话和有意义的问题。从开始的局促不安,到后来的从容应对,类似这样对应急变通能力的培养几乎贯穿了我在书院的每分每秒。
书院的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虽然很有限,但是每一天都能够有不同的挑战。同学们来书院之前,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同学们每天在一起,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讨论不同的问题,这样的经历培养了我认真聆听的习惯,还有与大家通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顺着“措手不及”,我继续帮大家答疑解惑一下:在书院的宣传视频里,你或许经常听到“it was a life changing experience”, 很多人就好奇了,“life changing” 到底change了什么。大家感受可能多少有些不同,我的感受是这样的:每个人心里可能都会有很多想施展的力量,或是各种想法。如果你来书院之前只施展了你的80%,你从书院毕业之后至少可以延伸到180%。除了自己追求优秀,更希望跟大家一起做点什么,努力做更好的自己。你可能以前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样那样的潜力,但是毕业之后你就会发现,很多你以前不曾做到或者是根本没想过的事情,你都做起来了。
真正的旅程不单单在书院,不是毕业就结束了。书院的学习和生活结束了,一个新的行程才刚开始。我们在书院的时间有限,不要以为毕业就完成任务了,之后的日子更加任重道远。
在刚离开书院最初的几个星期非常不适应,已经习惯群居生活的我们又回到了各自的家乡,回到了以前的工作岗位或是开始了新的工作。书院深知校友们的“日思夜想”,毕业后依然会为同学们提供很多资源与机会,也特意为我们创造许多可以团聚的机会。
书院的校友活动可以大概想象成三个同心圆:最中心的圆是书院精心设计给校友们准备的主题研讨会,每年都会有几次专场活动,比如说洛杉矶的文化媒体专场、硅谷的科技专场以及伦敦的China Refresher等。这些活动需要参加的学者认真准备,作报告,讨论专题问题等。第二个同心圆是以不同城市为中心组织的活动(city hub),包括speaker活动、不同领域的专题会议、新老校友见面等。第三个同心圆是一个无限大的同心圆,涵盖一切非官方的活动,每一位校友都非常重视能够聚在一起的时间, 不少同学会自发组织。这次疫情期间,大家在不能见面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创造“在一起”的机会,不少线上的hangout,书院的领导也会参加这些活动,关注着每一位学者的成长和动向。
在common room,与我的floor mates合影
书院给我最大的意外可能是真的被录取了。现在回想起来,面试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伙伴,完全没想到自己能有机会走到最后。录取之后,我在跟很多同学聊天的时候,大家都会一直不停的重复一个故事“面试的时候根本不觉得自己会入选,觉得来面试的伙伴都很优秀”,但是最后还是在书院相见。不要觉得“我肯定不合适”就不来申请,一念之差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同学们已经有对书院有兴趣,就赶紧尝试一下。
不少申请人曾经问过,书院更“偏好”什么样的申请人。诚恳地讲,书院的同学中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经历和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一个“模板”。如果一定要在同学中找一些相同的特质,我觉得书院最看重的可能是善于抓住机会、敢于接受挑战并且为之努力的人。
来了书院,你就会发现,大学之后一直没机会和同学朋友吃住工作都在一起,书院能够带给大家提供这样的community,非常难得。同学们白天一起上课,晚上在公共空间喝着茶,继续聊着白天没结束的话题,像对中国的疑问、对家乡的思念、对未来的无限畅想,等等等等。不少同学在毕业之后仍然跟同学们住在一起,延续着书院community的传统。慢慢地,书院在世界各地成立了非官方的“校友之家”。大家虽然人不在书院,但是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互相帮扶。非常庆幸当时自己的一个申请让我收获了这样一个大家庭。
最后,我想对有兴趣来书院的同学说,现在挑战在你手里,好好珍惜申请、面试、乃至获得大家庭的机会,希望有机会跟大家在书院见面!